Alternative content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世界医药工业及原料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来源:安徽亚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日期:2007-11-17 浏览次数:1449 次

1.1 世界医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椐世界卫生健康和制药工业市场信息机构——IMS Health公司提供的信息,2002年世界医药工业销售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达4006亿美元,比2001年(3642亿美元)增长了8%,其中药品销售额达2700亿美元。
在世界各大医药市场,北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其销售额占世界51%,其次为欧洲25%,再次为日本12%。下表为2002年世界各大医药市场医药销售额。

地区

2002年销售额(亿美元)

占全球总销售额比例%

 比上年增长率%

北美

 2036 

 51 

12

欧洲

其中欧盟

 1019 

25

8

906

22

8

日本

 469 

 12

1

亚洲(除日本)、非洲和大洋洲

316 

11

拉丁美洲

165

 4

10

合计

4006

100

8


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世界医药工业呈现如下特征:
(1)与其它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较小
近年来世界GDP的增长在1~2%左右,而医药市场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速率,由于药品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预计今后五年中,医药工业仍将以年均7-8%的速率增长,其中发展最快的地区是北美、中东、澳大利亚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南亚。
(2)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由于长期使用一种药品会产生抗性,从而要求药品不断更新换代。另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的疾病不断被诊断和发现,也要求治疗的药品发展跟上其步伐,如1981年首次报道艾滋病,90年代到现在,艾治病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工作方兴未艾。
(3)行业研发费用大,利润率高
根据2001年全球排位前15家医药公司的财务情况分析,在企业销售额中各项费用所占比例如下:

项目

生产成本

 研发费用

 销售/管理/其它费用

税金

利润

合计

 比例%

 31.11 

  13.27 

30.69 

 7.18 

17. 67 

100

在这15家企业中,占据第一位的默克公司,其2001年销售额达403 亿美元,利润在销售额中的比例为15.26%,1999~2001三年平均16.72%。第二位的辉瑞公司,销售额为296亿美元,利润在销售额中的比例为24.14%,1999~2001三年平均18.35%。如此巨大的销售额,每年能保持15%以上的营业利润率,研发费用保持10%以上,可以说,医药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4)新药的研发费用大,对医药企业影响巨大
医药行业的研发费用占行业总销售额的10~20%,比其他行业都高,开发一个新药品种所需费用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亿美元左右,上升到5亿美元。从开始研发一个药品到临床研究结束,一般需要10~15年。因此,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高。
虽然新药开发费用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一种有特效的药物,即所谓的“巨型炸弹”药物,会改变企业的发展前景。如阿斯特拉公司开发了治疗胃溃疡药的药物奥美拉唑,使其从一家小型公司发展成为国际医药大公司。再如辉瑞公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阿伐他汀连续几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2002年销售额位居世界药品首位,达8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20%。这样的药品在短短一到二年内就可把所有研发成本收回,加上新药的专利保护期长达15~20年,如此巨大的利润回报吸引了世界各大公司,使其对新药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5)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与其它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药研发费用的提高,药品销售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医药行业的兼并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个重大兼并,即史克公司和比切姆公司合并和布迈公司和施贵宝公司的兼并,20世纪90年代,兼并风潮愈演愈烈,其中比较大的有:法玛西亚和普强公司的合并,汽巴嘉基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合并成诺华公司,辉瑞收购华纳-兰伯特组成新辉瑞,并购金额850亿美元。葛兰素-威康与史克合并成葛兰素史克公司,法国罗纳普朗克与赫斯特合并为安万特,阿斯特拉与捷利康合并为阿斯利康公司。同时,这些大公司还不断兼并小医药公司,以壮大业务范围。目前世界前10位制药企业的医药销售额已达全球总销售额的 50%。
(6)医药行业受各国医药政策影响很大
在美国、加拿大,国家对药品限制的相关政策少,企业可以自由定价,广告促销,美国和加拿大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一些发达国家是福利国家,其医药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因此,国家对医疗保健和保险方面的支出严格控制,市场增长率下降。日本则强制每两年药品价格比原来有所下降,也抑制了医药销售的增长。我国实现的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制度,对进口药和昂贵药品也有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医药市场的增长和国外药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
综合以上特征,世界医药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没有周期性,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为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准入门槛高。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小,最大企业年销售额只有60亿人民币,不到8亿美元,与国外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但我国医药原料药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且原料药的产量年增长率达10%以上,世界原料药的生产正逐步向中国和印度转移,因此,下面简单介绍世界原料药的发展情况。
1.2 世界原料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原料药是指药品的活性成分,是药品中起治疗作用的成分。据有关专家估计 2001年世界原料药的市场规模达140~150亿美元,1996~2001年间,其年均增长在7%左右(也有专家预测,其市场规模在180亿美元)。世界原料药市场在80~90亿美元(不含医药公司自产原料药部分),占原料药总规模的60%。也就是说,国际市场上60%的原料药不是医药公司自己生产的,而是购买原料药,加工成制剂后上市。
西欧(主要有瑞士、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和芬兰)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其原料药的总产值达6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总量的40~50%,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地区。
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原料药的总产值为20~3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0%。但该地区年消耗各种原料药50亿美元,因此50%以上依赖进口,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进口地区。
日本原料药的总产值在15亿美元,约大部分为本国生产,是自给自足状态。
中国原料药的总产值在15亿美元,是迅速崛起的世界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中心。原料药产量的40~50%出口。
印度和中国相似,其原料药产量和出口量与中国相当,也是世界原料药的出口地区。
世界原料药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1)世界原料药交易市场仍将扩大
从全球药品销售额2700亿美元和原料药销售额仅150亿美元中不难看出,原料药的利润与成药的利润是无法相比的,世界各大制药公司正逐步将原料药让合作者生产,而集中精力从事更重要的研究开发和产品销售工作,因此,世界原料的市场将不断扩大。
(2)原料药生产向新、特、小发展
目前全球生产与销售的原料药品种多达2000余种,其中交易量超过 5000吨的大品种主要有:青霉素、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维生素C、维生素E、布洛芬和萘普生等十来个品种,绝大部分原料药年交易量不超过100吨,交易额不超过100万美元。其中非专利药原料药的交易额在20亿美元,而专利药原料药的交易额在60亿美元。也就是说,原料药生产向专利药、新药和小品种发展,预计今后这种趋势仍将扩大。
(3)合同化生产趋势加强,合同合作方式多样化
在世界原料药交易市场上,大部分原料药源于合同生产(Outsourcing)。即制药公司委托某些原料药生产厂,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议定书,为其生产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专供委托方制药公司,合同生产厂商不得自行上市。世界跨国制药公司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西欧,这些地区环保政策非常严格,为了减少本地区环保治理费用,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跨国公司逐步将其原料药生产向海外转移,推动了原料药合同化生产。
目前专利期内的原料药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许多发达国家,这些原料药附加值高,产量小、合同额大。而中国和印度主要生产过专利期的原料药,这些原料药附加值低,产量大、合同额小。影响中国和印度获得专利药合同生产的主要因素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西欧发达国家强、生产工艺水平比西欧落后、工艺过程开发能力不如西欧。但迫于环境压力,跨国公司通常将非专利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专利药前4~5步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而关键步骤在本企业生产,使合同生产呈现多样化。
(4)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将逐步向中国和印度转移
北美是世界药品的主要市场,在新药高利润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将把重心放在研发和营销上,加上当地环境保护政策严格,北美将进一步退出原料药生产,扩大原料药的进口。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地区,但西欧受环保压力,很可能停止生产某些污染严重的原料药,将生产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通过合作或合资的方式,西欧某些公司正在印度设立企业,生产欧美所需原料药。日本由于环境安全问题和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原料药也将从自给状态转变为进口。
中国和印度则是原料生产的后起之秀,目前世界上非专利期原料药主要在这两个地区生产。这是由于两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投入少,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化学工业又比较发达。但专利药在两国还很少生产,预计随着中国和印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原料药生产水平的提高,专利药的生产也会加强,世界原料药的中心将向这两国转移。
(5)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新药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巨型炸弹”型新药也越来越少,销售额排位靠前的诸多专利药即将到期,世界各药厂蓄势待发,预计这些专利药的原料药生产将出现白热化竞争的局面。由于原料药生产投资小而利润高于化学工业,其生产过程与化工过程基本相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有不少化工公司加入原料药生产行列,今后原料药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2 我国医药工业及原料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1年我国化学医药工业总产值1248亿元,共生产24大类, 1400多种原料药,常年生产的品种有700-800种。2001年24大类原料药的总生产能力48万吨,总产量30.7万吨,同比增长12%,供应出口 12.4万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在24大类原料药中,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和维生素类药产量最大,分别占总产量的23.5%、 19.7%和23.2%。它们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原料药类别。维生素类药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0%,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类药品产量位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抗感染药中的青霉素盐、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以及头孢类;解热镇痛药中的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和安乃近等;维生素类药中的VC和VE都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2.1 我国原料药的现状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解热镇痛药、维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许多产品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原料药生产优势集中在四类药上: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维生素和皮质激素类药。
(1)抗生素
目前我国抗生素的生产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原料药占据了国际抗生素原料30%的市场份额。
(2)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我国传统的优势原料药品种,其中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和安乃近的产量居世界前位,扑热息痛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50%。
(3)维生素
维生素以VC和VE为主要代表,VC产量近5万吨,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VE产量也快速增长,达12000吨以上。在其它维生素中,我国除极少品种不能生产外,大部分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4)皮质激素类
近年由于技术重大突破,成本下降,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天药股份为龙头的企业,在工艺技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成本以及市场占有率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2.2 我国原料药的发展趋势
今后我国原料药除继续扩大抗生素、解热镇痛、维生素和皮质激素类原料药的生产优势外,还将向新、特、专类药物发展:
(1)在抗生素药物中,除加强吨位大的品种青霉素G钾盐、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外,将重点发展头孢菌素类主要是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产品。喹诺酮类药物重点发展第三代和第四代产品。
(2)维生素类除加强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生产外,还将重点发展部分产量很小不能满足需求或国内无法生产的药物品种,如β-胡萝卜素等。
(3)其它药物中也重点发展新药和新领域,如心血管类药物中,重点发展降血压药物中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和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等;消化系统类重点发展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产品;中枢神经系统重点发展抗癫痫、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焦虑症、抗老年痴呆类药,如氟西汀等;呼吸系统药物重点发展气喘和过敏性鼻炎药物;激素及内分泌类主要发展雌激素药,糖尿病药物格列酮类和骨质疏松药物;抗病毒药物发展抗泡疹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等。
3 我国合成和半合成原料药及中间体
医药品种繁多,生产工艺复杂,对中间体的需求品种较多、需求量较大,我国每年约需化工配套的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需求量250万吨以上。尽管如此,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我国资源比较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许多中间体大量出口。下面重点介绍我国主要合成和半合成原料药及中间体:
3.1 抗菌素及中间体
在抗菌素中,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麦白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洁霉素、克林霉素)、利福霉素(利福平等)和多肽类抗生素大多直接发酵得到,也有部分为半合成,下面不作详细介绍。β-内酰胺类虽然是半合成抗菌素中,但需要大量中间体,下面将作详细介绍。全合成的抗菌素将作详细介绍。
3.1.1 β-内酰胺类药物及中间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两类即青霉素和头孢类,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专利期内)我国都能生产,而且成本很低,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位,大量供应出口。头孢类抗生素经过近十到二十年的发展,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争取一部分出口(由于国外大型医药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攻势强大,我国也进口部分头孢类抗生素)。
目前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套的中间体,我国全部能够生产,除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进口外,所有的侧链中间体均可生产,而且大量出口。


3.1.2 磺胺类药物和增效剂及中间体
2001年我国磺胺及增效剂的产量达1.3万吨,其中产量超过1000吨的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结晶磺胺、磺胺脒和甲氧苄啶。
目前国内磺胺类药品不仅能够满足内需,还大量出口,磺胺类中间体的出口量也很大。磺胺类中间体的生产企业主要是致力于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3.1.3喹诺酮类及中间体
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是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抗感染药。由于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传统抗生素青霉素使用多年,已产生某些抗药性,部分人群对青霉素过敏而不能使用。而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杀菌谱较广、毒副作用较小,且价格适中,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抗菌素。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生产的氟喹诺酮类抗菌素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蒽氟沙星、芦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总产量的98%,2001年诺氟沙星的产量约为3500吨,环丙沙星产量约为1500吨,氧氟沙星1200吨。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由于我国萤石储量丰富,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有80%以上的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2001年含氟中间体产量约为 2.0—2.2万吨,主要产品有氟苯和三氟甲苯两大类,50多个品种,
含氟中间体的生产厂家有50 多家,主要集中在辽宁、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市,另外山东、河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而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是“十五”期间含氟中间体发展的重点。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为今后农药和医药发展的重点,而我国只有极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是今后5-10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3.1.4硝基呋喃类及中间体
硝基呋喃类抗菌素的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有呋喃唑酮、呋喃坦啶和呋喃西林,2001年产量达3000多吨。我国呋喃类原料药及中间体也基本自产。
3.1.5抗结核药及中间体
近年来,结核病又有漫延之势,结核病药物产量也逐年增长,2001年,抗结核病药物的产量近1700吨。但我国抗结核病药物的品种较少,主要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
3.1.6 抗真菌类药及中间体
抗真菌类药有部分是发酵制得的,如两性霉素、球红霉素、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等,也有部分是合成制得的,主要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和益康唑,这些产品的产量都不大,其中最大的克霉唑产量在27~30吨,其它产量都在10吨以下。

3.1.7 抗病毒药及中间体
由于感冒、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抗病毒药的产量也快速增加,2001年抗病毒药的产量达1800吨,其中较大的品种有:盐酸吗啉脒胍、盐酸金刚烷胺、三氮唑核苷(产量近350吨,发酵)和无环鸟苷(半合成)。3.2 解热镇痛药及中间体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国,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三大品种的产量超万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的产量超过1000吨,布洛芬、扑炎痛、消炎痛、保泰松、甲灭酸、双氯灭痛、萘普生、氟洛芬的产量超过 100吨。为解热镇痛药配套生产的中间体产量大,生产企业多。由于解热镇痛药的合成过程污染较为严重,美国和西欧正逐步放弃生产其原料药,改而从中国购买,因此我国解热镇痛药的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今后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
3.3 维生素类及中间体
与解热镇痛药类似,我国维生素药物生产和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VC、VE和VA,我国VC产业是在顶住罗氏、巴斯夫、味之素等大公司强大降价攻势下生存下业,目前原料药生产水平世界领先。合成VE生产最为突出的是新昌制药厂和新合成股份有限公司,在攻克了VE的两个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生产工艺后,生产成本成倍下降,产量也大幅上升。为VA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新合成股份有限公司,对VA生产技术的开发打破了罗氏和巴斯夫的垄断。目前罗氏公司正考虑剥离其维生素业务。在上述合成维生素药物中,除烟酸和烟酰胺的中间体3-甲基吡啶国内不能生产而受制于人外,其它产品都大量出口,其中VA、VE、VB1、右旋泛酸钙、VB6、叶酸和S-甲基蛋氨酸的产量增长很快,出口增长也很快,预计今后这些产品产量仍将快速增长。
3.4 抗寄生虫类药及中间体
抗寄生虫药大多为合成药,我国的产量也很大,近年来,咪唑类抗寄生虫类药物的产量增长尤其迅速。
3.5 计划生育及激素类及中间体
计划生育及激素类药产量小,合成路线长,结构复杂,但其生产附加值高。目前国内产量相对较大的品种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地塞米松、苯乙双胍、甲苯磺丁脲、二甲双胍、达美康(甲磺吡脲)、格列齐特等。其中可的松等激素类药大多由提取或发酵后半合成,这里不详细介绍。以上品种基本上为治疗糖尿病药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明显提高,拉动了糖尿病药物的生产。
3.6 心血管病药物及中间体
与糖尿病一样,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快速增长,心血管病已经发展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下表为我国主要合成心血病药物及其中间体。
合成药品               2001年产量(吨) 中间体            
普萘洛尔(心得安)      24              1-萘酚
乙胺碘呋酮              12      苯并呋喃,2-丁酰苯并呋喃,4-甲氧基苯甲酰氯
阿替洛尔                14    对羟基苯甘氨酸,对羟基苯乙酰胺
硝苯吡啶                32    2-硝基苯甲醛
双嘧达莫(潘生丁)      49   6-甲基尿嘧啶,6-甲基-2硫代尿嘧啶,5-氨基乳清酸,吡啶
卡托普利    238   3-乙酰硫代-2-甲基丙酸,L-脯氨酸,氯甲酯苄酯,N-苄氧基碳酰-L-脯氨酸
尼群地平    38    3-硝基苯甲醛,2-(3-硝基亚苄基)-3-氧代丁酸乙酯,3-氧代丁酸甲酯
桂利嗪(脑益嗪)     22      二苯甲基氯,1-反式肉桂基哌嗪
尼莫地平            20       3-氧代丁酸异丙酯,3-氧代丁酸-2-甲氧基乙酯,3-氨基丁-2-烯酸异丙酯,间硝基苯甲醛
非诺贝特           16        对氯苯甲酰氯,苯甲醚
依那普利 (苯脂丙脯酸) 40      L-丙氨酸,L-脯氨酸,2-氧代-4-苯基丁酸乙酯
吉非罗齐           13           2,5-二甲基苯丙醚
3.7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下面为我国生产的主要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合成药品    2001年产量(吨) 中间体         
咖啡因       7500           茶碱
吡拉西坦(脑复康) 1500     2-吡咯烷酮
巴比妥        80             二乙基丙二酸二乙酯
苯巴比妥      260         苯乙酸乙酯,苯丙二酸二乙酯,2-乙基-2-苯基丙二酸二乙酯
异戊巴比妥    16          乙基丙二酸二乙酯,溴代异戊烷
氯丙嗪       38            2-氯吩噻嗪,3-二甲氨基丙基氯
安定          136          4-氯苯胺,2-氨基-5-氯二苯甲酮
利眠宁        20           4-氯苯胺,2-氨基-5-氯二苯甲酮
氯氮平        27          4-氯-2-硝基苯胺,2-氯苯甲酸甲酯,N-甲基哌嗪
氨甲丙二酯    135           2-甲基戊醛,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
舒必利        72           5-乙磺酰-2-甲氧基苯甲酸,2-氨甲基-1-乙基吡咯烷
苯妥英       115           苯偶酰或二苯基甲酮
丙戊酸钠     40           二丙基乙酰乙酸甲酯
卡马西平     574          5H-二苯并[b,f]-氮杂卓
左多巴       24           香草醛
氯唑沙宗     85           邻氨基对氯苯酚


3.8 消化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下面为我国生产的主要消化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合成药品             2001年产量(吨)         中间体         
丙谷胺                39           苯甲酰氯,谷氨酸,N-苯甲酰-DL-谷氨酸,二丙胺
西米替丁             190         2-氯乙酰乙酸乙酯,5-甲基咪唑-4-甲酸乙酯,4-(2-氨基乙基)硫代甲基-5-甲基咪唑,N-氰基亚氨-S,S-二甲基二硫代碳酸酯
雷尼替丁      441  糠醇,(5-二甲氨基甲基)糠醇,甲基(1-甲基硫代-2-硝基乙基)胺
法莫替丁  30 1,3-二氯丙酮,S-[2-氨基噻唑-4-氨基]异硫脲,3-氯丙腈,苯甲酰异硫代氰酸酯
甲氧氯普胺(灭吐灵) 36 4-氨基-2-羟基苯甲酸,4-乙酰氨基-2-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N,N-二乙基乙二胺


3.9 其它药物及中间体
下表为国内其它主要药物及中间体:
类别 合成药品 2001年产量(吨) 中间体
呼吸系统 托维宁(咳必清) 90 苯乙腈,1-苯基环戊基甲酸,2-(2-二氨基乙氧基)乙醇
氨茶碱 406 茶碱,乙二胺
二羟丙茶碱(喘定) 50 茶碱,3-氯-1,2-丙二醇
血液系统 止血敏 33 对苯醌,二乙基亚硫酸氢铵
止血芳酸 52 4-氰基甲酸
止血环酸 26 4-甲基苯腈,4-氨基苯甲酸,4-氨甲基环己基甲酸
氨己酸 56 6-乙酰氨基己酸
麻醉类 氯胺酮 11 2-氯苯腈,(2-氯苯基)环戊基甲酮
盐酸普鲁卡因 300 4-氨基苯甲酸乙酯,2-二乙氨基乙醇
抗组织胺及解毒类药物 苯海拉明 180 二苯甲基溴,2-二甲氨基乙醇
盐酸异丙嗪 25 吩噻嗪,1-二甲氨基-2-丙基氯
乘晕宁 31 二苯甲基溴,2-二甲氨基乙醇,8-氯茶碱
扑尔敏 70 4-氯苄基氰,2-氯吡啶,氯代二甲氨基乙烷,4-氯苯基-(2-吡啶基)乙腈
盐酸苯丙醇胺 14 苯丙酮,苯丙-1,2-二酮-2-肟
泌尿系统 双氢氯噻嗪 138 3-氯苯胺,5-氯-2,4-二氨磺酰基苯胺

4 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特点
4.1 生产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国内医药中间体除对氨基酚、水杨酸等相对较大的品种由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外,医药中间体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小企业中,这些小企业有的生产几个产品,有的生产几十甚至上百个产品。投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在数百万到一两千万。
4.2 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我国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浙江台州为中心的地区,另一个是江苏金坛为中心的区域。这些企业基本上是私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许多企业与国外用户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
4.3 生产由中间体向原料药方向发展
由于生产中间体与原料药相比,利润率较低,而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相同,因此,部分企业已不仅仅生产中间体,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生产原料药。原料药的生产与制药企业休戚相关,因此,这些企业与制药公司和国外制药公司也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4.4 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
由于中间体(或原料药)生产利润高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与化工过程基本相同,国内不少小型化工公司都加入或准备加入其生产行列,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旦一种产品开始生产三到五年后,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如我国含氟中间体,由于生产企业太多,与90年代初期产品开发阶段相比,目前利润下降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生产企业不断开发新的医药中间体,不断改进工艺,以保持较高的利润。
4.5 环保压力日趋加重
我国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规模小,销售额低,无力进行大型环保设施的建设,许多企业污染物只是略加处理或不加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如太湖流域环境污染。目前国家和地方环保部分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加大对污染河流的治理和对污染企业的监控。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量小,建设环保处理设施,无异于大马拉小车,竞争力下降。浙江上虞开发区的建设可借鉴为医药中间体企业的发展出路之一,开发区内集中建设了环保处理装置,企业根据排放污染物的量和组份交纳环保处理费,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又治理了污染。
5 我国医药中间体发展的建议
5.1 我国医药中间体企业发展建议
笔者长期与医药中间体企业交流,深切体会到医药中间体企业面临的困境。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品竞争力下降,寻找新的产品又无从着手。笔者通过长期与生产企业接触,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心得:
(1)首先企业应当转变思想观念。许多企业在寻找新的医药中间体产品时,带着这样的想法:该产品市场好、生产企业少、生产技术能转让、产品利润率高。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这样的产品基本上不存在。目前开发生产新的医药中间体产品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发技术难度比较高、其它企业没有掌握生产技术的产品;二是开发新产品,如在专利期内的药物中间体等。当然这两者都有一定的风险。
(2)加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的联系。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相似,用途单一,受制药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前期投入风险大,但一旦市场成熟,回报率很高。如果过早介入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将造成资金的沉淀;介入过晚则错过该产品销售的黄金时机。国内常发生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后,没有用户。为了规避风险,医药中间体企业应当与制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即合同生产,才能使产品销售畅通。目前国外大型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如西欧大型原料药企业)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以减少其本土的环境压力。医药中间体企业应多渠道与这些公司联系,争取成为国际原料药合同生产上的一环。
(3)生产逐步向原料药发展。
与原料药相比,医药中间体的利润低,而其合成过程类似。因此生产向原料药发展也是出路之一。但这必须以与制药企业合作为前提。
(4)加强技术储备
药品的更新换代较快。但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过程无外乎一些基本的合成反应,因此,生产企业应加强各类合成反应的技术储备,以能快速生产新产品满足制药企业的需要。
5.2 医药中间体开发方向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已比较成熟,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前位。在成熟的市场抢占市场先机更加困难,下面是笔者对中国医药中间体开发的几点建议:
(1)在医药中间体生产中,技术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企业可开发产品技术水平比较高,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如7-ACA、7-ADCA、吡啶及其衍生物等。
(2)开发生产专利将到期产品的中间体及原料药。我国大部分医药中间体产品都供应出口,随着销售额名列前位的多种专利药到期,它们的生产将全部展开,因此发展这些药品的中间体,满足国内外的需求增长,也是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方向。
下表为2001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专利即将到期或已到期医药产品:
英文通用名 中文通用名 商品名 专利持有公司 专利到期时间
Enalapril 依那普利 Vastotec 默克公司 2000/2
Terazosin 特拉唑嗪 Hytrin 雅培公司 2000/2
Metformin HCl 盐酸二甲双胍 Glucophage 布迈-施贵宝公司 2000/3
Buspirone 丁螺环酮 Buspar 布迈-施贵宝公司 2000/3
Tramadol HCl 盐酸曲马多 Ultram 强生公司 2000/3
Cefuroxime axetil 头孢呋辛 Ceftin 葛兰素-威康公司 2000/3
Gabapentin 加巴喷丁 Neurontin 辉瑞(华纳-兰伯特) 2000/7
Doxazosin 多沙唑嗪 Cardura 辉瑞公司2000/10
Famotidine 法莫替丁 Pepcid 默克公司 2000/10
Nifedipine 硝苯地平 Procardiaxl 辉瑞公司 2000/11
Fluoxetine 氟西汀 Prozac 礼莱公司 2001/2
Omeprazole 奥美拉唑 Prilosec 阿司特拉公司2001/3
Lovastatin 洛伐他汀 Mevacor 默克公司 2001/6
Isotretinoin 异维A酸 Accutane 罗氏公司 2001/8
Lisinopril 赖诺普利 Zestril 阿司特拉 2001/12
Lisinopril 赖诺普利 Prinivil 默克公司 2001/12
Midazolam 咪达唑仑 Verseed inj 罗氏公司 2002/4
Nizatidine 尼扎替丁 Axid 礼莱公司 2002/4
Nabumetone 萘丁美酮 Relafen 葛兰素-威康公司 2002/12
Amoxicillin 阿莫西林 Augmentin 葛兰素-威康公司 2002/12
Fluticasone 氟替卡松 Flonase/Flovent 葛兰素-威康公司 2003/11
Ciprofloxacin 环丙沙星 Cipro 拜耳公司 2003/11
Fluconazole 氟康唑 Diflucan 辉瑞公司 2004/1
Carboplatin 卡铂 Paraplatin 布迈-施贵宝公司 2004/4
Loratadine 氯雷他定 Claritin 先令-普强公司 2004/4
Orlistat 奥利司他 Xencial 罗氏 2004/6
Terbinafine 特比萘芬 Lamisil 诺华 2004/7
Leuprolide 亮丙瑞林 Lupron TAP公司 2004/10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 Biaxin 雅培公司 2005/3
Ondanestron 昂丹司琼 Zofran 葛兰素-威康公司 2005/6
Lansoprazole 兰索拉唑 Prevacid TAP 2005/7
Pamidronate 帕米膦酸二钠 Aredia 诺华 2005/8
Azithromycin 阿奇霉素 Zithromax 辉瑞公司 2005/10
Quinapril 喹那普利 Accupril 华纳-兰伯特2005/10
Cefprozil 头孢丙烯 Cefzil 布迈-施贵宝公司 2005/11
Pravastatin 普伐他汀 Pravachol 布迈-施贵宝公司 2005/12
Simvastatin 辛伐他汀 Zocor 默克公司 2005/12
Sertraline 舍曲林 Zoloft 辉瑞公司 2005/12
Zolpiderm 唑吡坦 Ambient Pharmacia 2006/10
Paroxetine 帕罗西汀 Paxil 葛兰素-威康 2006/12
Amlodipine 氨氯地平 Norvasc 辉瑞公司 2007/3
Cisapride 西沙比利 Propulsid 强生公司 2007/10
Divalproex Depakote 雅培公司 2008/1
Risperidone 利培酮 Risperdal 强生公司 2009/10

(3)开发生产专利期内的医药中间体
由于专利药利润非常高,经常被称为“巨型炸弹”,其原料药的生产利润也较高。专利药一般是由一家制药公司拥有,其专利权一般保持15-20年,生产这类原料药投资回报相当高。但必须与制药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生产这类药的中间体或原料药。
(4)提高大宗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水平
提高大宗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水平,也会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回报。如浙江新合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提高VE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的合成水平而由小型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大型的制药企业。 

版权所有:安徽亚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安徽讯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访问总量:687396 今日访问量:371) 皖ICP备08101033号-1